各设区市教育局,各设区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7月11日召开的职业教育专题会议和7月21日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扩招会议(青岛会议)精神,加强我省高中阶段普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的统筹,确保2006年高中阶段招生任务的完成,7月26日至28日省教育厅和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抽调人员组成4个督查组,分赴各设区市进行高中阶段招生工作专项督导检查。现将情况通报如下:
一、各地加强高中阶段招生工作的主要措施
今年是实施福建省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完成今年的高中阶段招生任务,促进普职比例的协调,意义重大。各地普遍给予重视,根据省教育厅下达的《关于做好2006年高中阶段招生工作的意见》,做到早安排、早部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做好高中阶段招生工作。
1、加强领导,认真部署。设区市教育局成立了由一把手为组长的高中阶段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高中阶段招生工作,出台了相关文件,采取一系列措施,统筹协调普职招生,教育局各有关职能科室密切配合,形成联动机制,努力推动高中阶段招生任务的顺利完成。漳州市人民政府于今年3月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将高中阶段招生作为会议重点,会上市长与各县(市、区)长签订了完成今年高中阶段招生任务的目标责任书。厦门市委、市政府4月份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十一五”职业教育工作进行部署,重点强调了高中阶段普职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2、加强宣传,统一认识。各地都能重视高中阶段招生,特别是把发展中职教育的宣传摆上重要的工作日程,开展宣传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对中职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龙岩市教育局6月份选派32位机关干部和市属中职学校教师,组成4个工作组深入到各县(市、区)初中学校面向教师、学生宣传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介绍接受中职教育的意义。福州市在6月份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全市中职学校学生技能竞赛,展示办学成果,增强办学吸引力,并在《福州晚报》设立中职教育专栏,宣传各校办学特色,为初中毕业生选择志愿提供帮助。漳州市把教育部长周济同志做客央视《决策者说》“谈职业教育”光盘发放到全市初中学校,要求各学校组织师生收看。漳州、龙岩市教育局拨出专款印制《招生计划与报考指南》免费分发各校,确保每一位考生人手一册。
3、政策引导,措施推动。各地出台了一系列的招生政策,采取分解招生计划、签订目标责任书、划定普高最低分数线、拓宽中职招生渠道及规范招生行为、加强填报志愿的指导、采取灵活多样的招生形式方便学生报考和入学等等,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中职校。漳州市把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名单提供给市属中职学校,逐一征求意见,鼓励入学。龙岩市拟通过政策调控,限制各地和学校普高超计划招生,为中职教育发展创设空间。福州市决定拨出专项经费对今年完成高中阶段招生任务和普职协调发展的县(市、区)以及完成中职招生任务的学校给予奖励。
二、存在的问题
从这次督查情况来看,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各地完成今年高中阶段中职招生计划和实现普职招生比例协调的工作任务还十分艰巨。主要问题有:
1、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对国家和省“十一五”期间进行教育结构调整,高中阶段普职教育协调发展的深远意义不够明确,部分县(市、区)政府和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初中学校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仍然不到位,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形势宣传和对社会的引导力度、深度都显不够,甚至出现盲点,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家长、社会形成科学、理性的就业观念,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措施和当前职业教育就业优势也不能很好地等到宣传。
2、各地执行省级招生计划的严肃性不够。一些地方强调客观因素,完成中职招生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够,缺少有效措施。在下达高中阶段招生计划时未能关注“普职比”协调问题,较大幅度地调减中职招生计划,扩大普高计划,造成设区市下达的招生计划“普职比”与省级差距较大,个别设区市下达的高中阶段招生计划中普高计划超过总数的60%,中职不到40%,比例严重失调。个别地方对县(市、区)协调高中阶段普职发展的有效调控手段不够有力。
三、下一阶段工作要求
1、建立高中阶段招生工作每周报告制度。从今年8月起,各设区市应于每周五把高中阶段招生工作进展情况(报表附后)分别报教育厅基教处、职成处,我厅将定期向全省通报。
2、各设区市、县(市、区)高中阶段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履行职责,抓紧对本市的招生工作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找出差距,采取措施,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位。
3、各设区市、县(市、区)要加大职业教育政策和中职招生工作的宣传力度,重点面向农村学生及家长进行宣传,动员未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及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积极探索“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进一步挖掘中职生源,扩大招生渠道,确保今年中职招生任务的完成。
附件:设区市2006年高中阶段招生任务完成情况周报表
.xls
福建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二○○六年八月三日